莫如志(1908年-1995年),字能容,號牧牛翁,青海省湟中縣人,祖籍安徽,他是享有盛譽的青海書壇三老之一,以泰山金剛體在書界獨樹一幟;他兼善于右任標準草書體和魏碑楷行書體,且皆自出新意,堪稱一絕;他是1989年“老有所為精英獎”得主,曾受到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。
三十年代初擔任青海省政府秘書長的著名學者馮國瑞,在青海大力提倡魏碑,莫老潛心苦學遂受于其門下,從《張猛龍》入手,繼臨龍門二十品之《楊大眼造像》,又上溯王右軍,下窺顏平原。草書初學孫過庭《書譜》,后又傾心于標準草書,主攻于(佑仁)體。對被康有為尊稱的“大字鼻祖,榜書之宗”的泰山《金剛經》石刻體,他更是敬重專注,常練不厭,在似隸非隸中摸道,在外圓內方中尋特色,從而奠定了堅實的功底,練出了雄厚有力的筆鋒。
1984年4月,莫老隨湟中縣政協參觀團,登臨泰山,親自飽覽了《金剛經》真跡,回來后更加重了筆力,其書更臻“人書俱老”的境界,意態典雅、高古,字里行間充滿著勃勃生氣。 長時間的精心苦練,博采眾長,使得莫老能使古而化,不落古人蹊徑自成風格。莫老擅長各種書體,書體更是超凡脫俗,古樸凝重,彰顯大家風范,看過之人無不贊之神韻流暢、氣勢磅礴,許多外國書法愛好者對其作品都贊不絕口。
有書無畫便也不能稱為“書畫”,莫老不但精通書法,在繪畫領域也占有一席地位。早年曾拜師于張大千及學者范振緒,張大千囑他的書畫要訣是:“多寫字,功能強,每天寫四五百字,對書法和繪畫都有益處。”范振緒特別告訴他“屋漏痕”的筆法原理,并認為字畫第一要氣韻生動,第二是骨法用筆。諄諄教誨,銘刻心中,莫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天天書寫百字,每次寫字畢,渾身感到舒暢。雖不經常繪畫,但莫老的繪畫功底卻相當不錯,他十分推崇八大山人和張大千筆意,善畫山水,以流暢、樸素的筆墨表現無畏無懼、堅毅不拔的精神品格,給人以激勵、振奮,其情感的真摯,境界的博大,正是莫老“老驥伏櫪,志在千里,烈士暮年,壯心不已”的真實感情的寫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