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承書法敬畏漢字
——回族書法家馬學良印象
馬汝偉
2009年2月,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發行的《青;刈迨贰愤@樣評介書法家馬學良:“馬學良,互助縣高寨回族鄉人,號土鄉山人。自幼酷愛書法藝術,潛心習練,日臻佳境,尤長于行、隸,清俊剛健,自成風格”。
眾所周知,漢字起源于物象,象形會意形聲而成字。書寫,是漢字的藝術實踐過程,是人的審美意識對象化到漢字之中,使漢字結構不斷完善的過程。漢字之所以是現在的形態,由前人千百年來的書寫實踐而來,它集中體現了漢字的結構美學與書寫規律:協調性、整體性和穩定性。所謂書法,簡言之,就是書寫漢字的章法。書法成為藝術,恰恰是在漢字的“書寫”過程中逐漸形成的。書法,好像就是寫字,但它絕不僅僅是寫字,正如揚雄說的一句名言“言,心聲也;書,心畫也”。書法是“心畫”,是“心跡”,也是時代精神氣象的載體。如果說書法是漢字的舞姿,那么這舞姿搖曳正是書法家的心性,也是時代的精神氣象。
在馬學良任院長的青海省西海書畫院,懸掛著一幅由他書寫的兼具魏碑、行書風韻的條幅,“傳承書法,敬畏漢字”八個大字清俊剛健,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。我也正是從“敬畏”、“傳承”這幾個字中開始逐漸認識這位回族書法家的。
1958年,馬學良出生于譽為“彩虹之鄉”青海省互助縣高寨鄉的一戶回族農民家庭。從家庭和周圍環境看,沒有任何可以與書法聯系起來的背景。讀初中一年級的時候,因為數學老師的板書寫的很棒,馬學良感覺“行直、娟秀、流暢”,并為之著迷,開始對寫字產生濃烈的興趣。課間,他總會撿起老師丟棄的粉筆頭,在黑板上或者地上練習書寫。不久,他嘗試用鋼筆練習硬筆書法。雖然也很想練習毛筆字,但在那時物質十分匱乏的鄉村,不得不用毛筆蘸上紅土水在大塊青磚上寫字。馬學良用了整整三年功夫臨摹書寫,最早臨摹的書法作品是元代書法大家趙孟頫的行楷體。就這樣,他初心不改,以“敬畏”之心,數十年如一日,堅持不懈,一步步走向他所向往的“傳承”之路。
初中畢業后,馬學良應征入伍。在四年的軍旅生涯里,他每天都會擠時間臨池寫字。復員后為了謀生,他來到省城西寧做起了工地上的第一份小工,希冀以自己的勤奮努力,改變命運。1980年,他進入青海第六建筑公司家屬隊干了一年的小工,每天背磚塊,拉石子,和水泥,至少要干十個小時以上,晚上最早九點鐘才能回到親戚家里,但無論如何,都會堅持練習兩個小時的書法。無論身心如何疲憊,生活如何艱窘,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今天,從不懈怠,即使春節也是如此,就像國畫大師齊白石所說的“不教一日閑過也”。次年,馬學良進入集體單位西寧馬坊建筑公司干起了抹灰工,由于對工作一絲不茍,精益求精,公司資助他到青海建工建材學校學習土木建筑專業。而后擔任公司技術員,負責建筑放線、看圖紙。他的職業生涯都與建筑相關,做過高級技術員、項目工程師和總工程師,2005年,受聘為省、市建筑行業專家庫專家。應該說,建筑美對他的書法美有著很好的啟迪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。也許是機緣巧合,馬學良剛到西寧某工地做小工的時候,就認識了在西寧當工人的書法家倪寶汀,這是他平生遇到的第一位“伯樂”。倪寶汀看到他的書作后,認為很有天賦,是個可造之材,就推薦給了青海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、中國書畫函授大學青海分校教授、著名書法家鐘錫九先生。馬學良幸遇良師,得到了鐘錫九先生的精心指導,書藝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獲得極大的升華。他更加勤奮地潛心研究和朝夕臨摹,先后臨寫了《壽春堂記》、《道教碑》、《妙嚴寺記》、《九成宮》、《曹全碑》、《張遷碑》、《石門頌》、《西狹頌》、《華山廟碑》、《自敘帖》、《書譜》、《十七帖》、《古詩四帖》、《大草千字文》以及金農、張裕釗書法等,眼界大開,受益匪淺。
2014年,馬學良創辦青海省西海書畫院,匯聚起三十多位書畫名家,旨在為同道提供一個交流學習創作的平臺。2016年,他退休了,開始了全身心的書法生涯。9月,他又創辦了青海省景熙豐文化藝術研究院。這里有三十八位志同道合的書畫界同仁加盟,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書畫家云集于此進行書法繪畫作品交流。在清幽寧靜、傳統建筑的庭院中散發著濃濃的文墨清香。這里可以放松身心疲憊,放下世俗名利,沉下心來創作、交流與分享書畫藝術的芬芳。
對創辦書畫院和文化藝術研究院,馬學良有自己的初衷。他認為在一個高雅的環境中創作,可以使書畫作品得到品味上的提升;行業人士的技能交流,對于提升書畫技藝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?梢詮V交天下文友,培養年輕書畫愛好者,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。以藝術為載體,以文化為底蘊,以活動為手段,可以更好地推動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。
2017至2018年,馬學良赴北京榮寶齋張旭光書法研究室學習深造。在近兩年的時間里,以王羲之的《圣教序》為重點,在張老師的悉心指導下,潛心研習,領悟奧妙,受益匪淺。2018年4月,以“深入二王經典,努力向高峰攀登”為宗旨的“二王經典與時代高峰——北蘭亭十周年暨2018▪北蘭亭戊戌上巳雅集電視書法藝術晚會”在北京隆重舉辦。經書法大家張旭光先生舉薦,馬學良榮幸參加并與諸多名家同臺揮毫獻藝,獲得好評。
馬學良最為推崇的人生格言是“人品為上,道德為師”。馬學良希望這里的交流學習者摒棄夸夸其談,注重精神內涵。認為藝術始終是要服務于生活的,是在還原生活的真相和真理。藝術的真正價值不是標碼定價,而是能夠打動人,提升人的生活品味,讓人的精神世界里有鑒別審美的能力。
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。為弘揚中華書法藝術,馬學良把“傳承書法,敬畏漢字”看成是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力求寫出漢字的“靈性”。他的書作舒朗有致,秀潤淡雅,行筆流暢,結字緊密而內斂,擅長用長鋒書寫,注重中鋒用筆,字跡秀麗,古樸自然,給人以傳統、質樸、自然清新之感。馬學良的楷書既有唐楷的雄渾端正,又具魏碑之古樸、險絕,筆見刀鋒,渾然天成,極具碑帖健康之美。他的行書從用筆到字形,帖意與碑象俱現,韻勢相得益彰。馬學良的字,秀氣飄逸、跌宕多姿。在正、草、隸、篆諸方面,他尤其傾力于草書,“因為草書強烈地表現出書法的生命感性與宇宙精神。”正因為如此,他的草書樸拙渾莽,筆墨馳驟中有一種舍我其誰的豪氣。他的草書力求取張旭、懷素、孫過庭等大家之脈,其中于懷素、言恭達尤有心得。
春播秋收,馬學良收獲了不菲的回報,他的作品先后榮獲了很多獎勵。主要有:2010年首屆“金玉杯書畫大賽”金獎;2011年首屆“全國穆斯林書畫作品展”優秀獎和“天佑德杯青海省書法美術展”三等獎;2013年“中國紅色文藝名家貢獻獎”金獎;2015年第三屆“江源杯”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全國書畫大賽優秀獎,“全國第十五屆廬山杯書畫大賽”特別金獎和在釣魚臺國賓館得到“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全國詩書畫大賽”金獎。除了榮譽,我認為更重要的是,他得到了充盈的精神生活,得到了許多各民族的同道朋友和愛戴他的學生,也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。
記得我第一次與馬學良見面,是在他謙稱為“白丁屋”的家里。離別時,他書寫了清初伊斯蘭教著名學者劉介廉先生的“認主”四十字箴言“觀樹木之搖曳而知有風,睹翠綠之萌動而知有春,視己身之靈敏而知有命,參天地之造化而知有主”贈予我,草書行云流水,一氣呵成,讓人愛不釋手。作為穆斯林,他平時嚴于律己,認真履行宗教功修。尤其以“捐資助學,扶貧濟困”為宗旨的青;刈迦隼寰戎鷷闪⒁院,他更是積極捐贈作品,并看作是自己的“乜貼”,有時一年捐贈的多達百余幅。
按孔老夫子的說法,馬學良早已進入“耳順”之年,正在跨向“隨心所欲,不逾矩”,F在他每天都要刷刷朋友圈,曬曬習作并發表“感言”。他的感言,字數不拘,或三五句或七八句,有的是摘錄賢哲的名言警句,有的則是他對哲學和美學的思考。直覺告訴我,他的人生正在邁入那色彩繽紛、意境寥廓的金秋時節。